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更新观念,开创犯罪预防新局面/马若飞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07:23:51  浏览:925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更新观念,开创犯罪预防新局面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检察院马若飞

随着高检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意见》地颁布,检察机关犯罪预防工作逐步迈入一个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实施纲要》的颁布再次把犯罪预防工作提高到战略地位,检察机关作为专门法律监督机关,应当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加强法律监督,不断拓展犯罪预防工作的空间和深度。近期来虽然检察机关在实践中作出了许多有益地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犯罪预防本身所固有的周期长、效果隐性、理论研究薄弱、实践经验少等特点以及意识的滞后性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犯罪预防工作地深入开展,使得犯罪预防工作不能象其它检察业务一样被接受和广泛开展。笔者认为,必须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实施“一六八四”工程:即确立一个正确指导思想、强化六种意识、实现八种转变、杜绝四种错误倾向,才能开创犯罪预防新局面。
一、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强化六种意识,扫清思想障碍。
确立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方向是航标,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动力源泉,检察工作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犯罪预防工作走上健康轨道。
强化六种意识;一是大局意识,检察机关要自觉的把犯罪预防工作纳入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去,服从、服务于大局;二是服务意识,犯罪预防工作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服务于被预防主体和人民群众,预防工作要与改革的方向相一致,预防措施要与改革的步伐相协调;三是法律意识,党和国家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要做好楷模,依法开展犯罪预防工作,不允许有超越法律之外的行为发生;四是监督意识,检察机关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同时自觉接受来之人大、党委、新闻媒体、人民群众的监督,防止借犯罪预防滥用检察权的行为发生;五是系统意识,犯罪预防不是孤立的、无联系的,它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预防工作要抓系统,系统抓,发挥规模效应,防止零敲碎打的现象;六是前瞻意识,犯罪预防工作刚刚起步, 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开拓、敢于打破常陈、不断创新,推动犯罪预防工作深入开展。
二、八个转变,开创犯罪预防新局面。
(一)转变重打击轻预防的错误倾向,不仅仅从思想上、形式上, 而是从行动上、内容上、制度上给予犯罪预防工作一高度重视,在检察院而不是在反贪局设置专门机构,配置高素质人员,从经费、交通、通讯、电脑等设备给予充分保障。
(二)、转变将检察院的犯罪预防工作局限于职务犯罪预防的现状,全面开展犯罪预防工作,人为的将犯罪预防工作局限于职务犯罪预防既无法律依据也浪费了检察机关在履行检察权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大量资源和经验,应该以职务犯罪预防为切入点,逐步推进所有犯罪的预防工作并将之贯穿于检察业务每个环节。
(三)转变检察机关专门犯罪预防“孤军作战”的局面,进而建立起一个在党委领导下,以检察机关为骨干力量,有各职能部门、各行业、各阶层、家庭等力量参加的社会预防网络,让犯罪预防工作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
(四)转变预防工作是预防机构、工作人员的职责,与其他部门、人员无关的错误思想,将预防工作贯穿于检察院每个部门每个检察人员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去。
(五)转变个案预防点的预防,积极开拓行业预防、专项预防、系统预 防,通过点、线、面、立体预防逐步推进。
(六)转变案后预防的滞后性,积极拓展同步预防、案前预防,减少、杜绝违法犯罪行为,避免损失的发生。
(七)转变预防工作是软任务缺乏硬指标的局面,实行量化指标,积极探索一套切合检察工作实际的犯罪预防工作评价体系。
(八)转变预防工作停留在发检察建议、上法制课、建章立制堵塞漏洞等较浅层次的局面,加强犯罪预防工作信息情报的收集、统计、研究,做好犯罪预测和对策研究,从而达到预防犯罪、控制犯罪。
三、四个杜绝,规范犯罪预防工作。
(一)坚决杜绝借犯罪预防工作之机,干扰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 团体、公司等单位的正常工作、管理、生产、经营活动。
(二)坚决杜绝借犯罪预防工作之机,为地方利益、部门利益、行业利益,插手经济纠 纷,办理非讼案件,为公司、企业等单位追讨债务。
(三)坚决杜绝借犯罪预防工作之机,拉赞助,到有关单位报销业务经费、开支,无偿使用交通、通讯工具,无偿占用房产。
(四)坚决杜绝借犯罪预防工作之机,徇私枉法、为谋私利而对违法犯罪行为隐瞒不报、隐瞒不查,或者降格处理,以罚代刑,以党、政纪处分代替刑事处罚的行为发生。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完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规范的意见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完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规范的意见
中国证监会



我国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规范(信息披露规范)建设已取得可喜的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为按朱总理提出的“法制、规范、监管、自律”八字方针,促进证券市场健康迅速发展,应集中精力,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本报告就此提出初步设想。报告由五部分组成:(
1)现行体系;(2)改革设想;(3)近期任务;(4)长远规则;(5)组织实施。
一、现行体系
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存在各种不规范的情况。为此,在发展证券市场的过程中,我会一直相当重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的制定工作。在主要借鉴美国和香港等国家与地区的经验的基础上,现已初步形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基本规范,详见图表1。
图表1:我国上市公司现行信息披露规范体系
------------------------------------------------------------
| 披露内容 | 法律 | 行政法规 | 部门规章 |
|-----------|-------------|------------|-------------------|
| | | |《股票发行与交易 |《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 |
| | |《公司法》第140条、《证|管理暂行条例》 |细则》(《实施细则》)第6条、7条、8|
|首次披露|招股说明书 |券法》第58条、59条。 |(《股票条例》)第15 |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内 |
| | | |条、19条。 |容与格式准则》(《内容与格式准 |
| | | | |则》)第1号。 |
|----|------|-------------|------------|-------------------|
| | |《公司法》第153条、《证| | |
| |上市公告书 | | |《内容与格式准则》第7号。 |
| | |券法》第47条、48条。 | | |
|----|------|-------------|------------|-------------------|
| | |《证券法》第60条、61 | | |
| |年报 |条、72条;《公司法》第 |《股票条例》第47 |《实施细则》第4条、第13条、16 |
|定期报告| |156条。 |条、48条、49条。 |条;《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3 |
| |------|-------------| |号。 |
| |中报 |《公司法》第156条。 | | |
|----|------|-------------|------------|-------------------|
| | | |《股票条例》第60 | |
| |重大事件公告|《证券法》第62条。 | |《实施细则》第17条、19条。 |
| | | |条、61条。 | |
| |------|-------------|------------|-------------------|
|临时报告| |《证券法》第79条、84 |《股票条例》第47 | |
| |并购信息披露|条、89条、93条;《公司| |《实施细则》第20条、21条。 |
| | |法》第149条。 |条、48条、49条。 | |
|----|-----------------------------------------------------|
|其他披露|如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公告等常规性公告,主要在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则》中规范。 |
------------------------------------------------------------
由此可见,我国证券市场虽尚处发展的初期,然而已在信息披露规范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我们在规范的制定与实施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明细、可操作和公平执行的具体规范;透明度不高,有的规范已不执行,但未能出台新的规范替代,或者在实践
中已有新的做法,却未形成规范对外公布,给人造成“黑箱操作”的印象;口头意见代法现象严重,法随人意,法随人变,造成了“政策多变”的错觉;部门立法,部门分割,有关措施缺乏照应或相互交叉,或存在遣漏和抵触现象;规范的制定与执行没有适当分离,造成根据需要立法或执
行的现象,随意性较大;形式不规范,体例不统一,编号不系统,给使用者造成很大不便。
二、改革设想
(一)目标
鉴于我国信息披露规范仍存在不少问题,集中精力,完善信息披露的规范已成当务之急。目标是形成一个公开透明、纲目兼备、层次清晰、易于操作、公平执行的信息披露规范体系。
(二)体系设计
兼顾我国的实践和国际的经验,设计我国信息披露规范体系如图表2所示:
图表2: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体系
公司法 证券法
| |
------------

-----|------
| |
上市公司管理条例 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 |
-----|------

已有,但需修订--→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

公开发行证妆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没有,需制定

公开发行证妆公司信息披露规范解答←--没有,需制定

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个案意见及案例分析←--没有,需制定
1、《内容与格式准则》。我会迄今已颁布了8个《内容与格式准则》,内容涉及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年报、中报、配股说明书等。这一类规范根据上市公司主要披露类型设计。已颁布的《内容与格式准则》基本上与国际通行的规范是接轨的,因此将基本保留。完善这一类规范
的任务包括根据市场发展制定或修订若干个准则;统一格式,尽可能删除临时性的规定;将律师验证笔录等定位过高的准则调入下一层次的规范等。
2、《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编报规则》)。《编报规则》有的涉及《内容与格式准则》在特殊行业如何运用,如金融、能源、房地产等行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特别规定;有的涉及《内容与格式准则》在特定环节中如何运用,如企业在改制上市、收购、兼并或大
比例重组时如何编制模拟财务报告等;有些涉及《内容与格式准则》的具体化,如如何编制盈利预测资料等。此类规范目前最缺乏,亟需制定并颁布实施。
3、《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规范解答》(《规范解答》)。多年来,我会在监管工作中已就大量普遍存在的具体信息披露问题,形成了结论性意见,但一直未成文并公开。因此,经常出现监管者和监管对象在理解上的差异甚至对立。对这些意见,应逐步加以整理,形成正式的法
规解释性文件,统一编号,公诸于众。
4、《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个案意见与案例分析》(《个案意见与案例分析》)。为逐步消除口头表达意见的种种弊端,建议我会今后在各项审核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书面表达意见的形式,公司征询意见会、发审委员会会议等均需有详细的记录。这些文件在保密一定时间后,应以
适当方式公开。另一方面,我会每年要查处大量违规案件。但违规的具体事实、相关人员的具体责任、处罚决定的具体根据一直不公开。结果,警示作用不大,也不利于据此建立健全必要的规范,增强办案人员的能力,提高日常监管的水平。因此,有必要逐步将本会查处的案件加以整理,
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开。
以上规范都不设处罚条款,如果违反,则援引法律法规中有关虚假信息披露或者不按照规定披露信息处罚。
此外,《实施细则》是我会在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时于1993年6月颁布的。其内容已更合理、更具体地反映在以后颁布的《公司法》、《证券法》、《内容与格式准则》和其他规范中,但考虑到其中有小部分内容难为其他法规取代,故作为仍有效的文件保留,但不作为新规范体系的
一个层次。等经一、两年的努力,新规范体系初步形成,就整个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范作全面深入的检讨时,再决定是废除还是修订。
(三)立法程序
信息披露规范的制定工作由法律部和会计部总负责,其中法律部主要负责非财务会计信息为主的部分,会计部主要负责财务会计信息为主的部分。两部门每年应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充分征询发行部、上市部及会内外其他方面意见后,制定立法计划,报会领导批准后执行。每季还应
召集本会业务部门及交易所等方面开会,以及时根据市场发展和监管需要,制定或修订必要的规范。
《内容与格式准则》由法律部和会计部组织制定,或由各职能部门草拟,法律部和会计部审核,报分管主席签批后,以证监会名义颁布。
《编报规则》和《规范解答》由法律部或者会计部草拟。对职能部门反映的问题,法律部或者会计部认为具有普遍性的,应当提出具体的解释。其中,非财务会计信息为主的文件由法律部草拟,会签会计部及相关职能部门,报分管主席签批后,以证监会名义公布;财务会计信息为主的
文件由会计部草拟,会签法律部及相关职能部门,报分管主席签批后,以证监会名义公布。
《个案意见与案例分析》由各部门完成并存档,然后按规定在适当时候公开。
(四)格式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各层次的规范均应统一格式,统一编号,形成系列,以利贯彻执行。
《内容与格式准则》和《编报规则》作为规范性文件,应按《立法法》的规定,根据其内容,分“章”、“节”、“条”、“款”和“项”等;《规范解答》作为法规解释,应包括问题、主旨、涉及的法规、具体情形简介、意见等部分。《个案意见》应包括主题、时间、地点、问题、
意见、参加者及签名等;《案例分析》包括个案情况、个案涉及的法律关系、违规事实及相关人员责任、处罚决定及依据等。
三、近期任务
针对市场发展需要及近年来本会遇到的主要问题,亟需制定或修订的规范如下:
(一)创业企业信息披露规范
由于创业板公司上市条件比主板低,投资者面临的风险更大,因此,必须尽快制定创业板信息披露规范,现虽已拟定出征求意见稿,但仍待进一步完善、颁布。
(二)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准则
现行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准则是96年制定,97年1月1日颁布的。此后,我国证券市场在各个方面都已发生巨大变化,此准则的许多内容已过时,亟需修订。
(三)上市公司收购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
我会正根据《证券法》,制定上市公司收购规则。与此相配套,需制定若干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包括收购人持股报告、要约收购报告、要约收购被收购公司报告等,以规范此方面的实务,并利用上市公司收购,促进证券市场规范发展。
(四)发行上市时模拟资料的编制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以原企业部分经营性资产及相关负债、损益剥离改制而成,改制前财务报告以该架构在此间已经存在为前提模拟编制。由于对模拟的基础、方法、条件等没有任何正式公开的规范,各公司模拟报告缺乏可靠性和可比性,既可能误导投资者,也给
我会监管带来困难,还对案件查处造成很大障碍。因此,有必要尽快为发行上市时模拟资料的编制制定规范。
(五)收购、兼并或大比例重组时模拟资料的编制
上市公司的收购、兼并和重组是证券市场充满活力的动力之一。虽然本会已对上市公司发生收购、兼并和重组行为时如何进行信息披露作出一些规定,但还远不能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大量问题悬而未决。比如上市公司在发生收购、兼并和重组行为前后,公司的主体结构已经发生了
巨大变化,公司的经营业务和获利能力肯定完全不一样,如何将前后不一的信息披露给投资者一直未有定论。因此,应参照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为上市公司发生收购、兼并和重组行为时模拟资料的编制制定具体、明确的规范。
(六)上市公司首次定期报告的编制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股票上市后,公司要履行持续信息披露义务,包括公布中报、年报等。但对于首次上市公司来说,上市时已经充分披露最近一期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信息,上市后是否需要按照年报准则或中报准则进行披露?如何披露?由于没有成文的规定,上市公司首次定
期报告的质量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甚至成为操纵上市后几年财务数据的起点。为此,有必要为上市公司首次定期报告制定规范。
(七)盈利预测资料的编报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增发股票时的盈利预测是投资者决策和本会审批的依据之一。目前公司的盈利预测是建立在各种假设条件下的,如利率、汇率等无重大变化,社会经济环境无重大变化,公司适用的税收制度、税率及税收优惠政策无重大变动等。而事实上,这些假设在一定时间
内很难保持不变,结果,盈利预测的可靠性和决策有用性就大打折扣。个别公司一发行便“跳水”已引起公愤。因此,应尽快制定有关盈利预测编报的规范,包括允许采用弹性编制方法,以使盈利预测更可靠和有用。
(八)其他具体问题
亟需完成的项目还有上市公司如何弥补亏损、如何计算关键财务比率等。
四、长远规划
本设想经一、两年的努力完成后,应就整个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范作全面深入的检讨,并形成改进意见,以使信息披露规范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证券市场的健康迅速发展,为证券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
为完成以上短期和长远规划,本会可考虑从国外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聘请高质量的专家,担任本会首席会计师、首席律师等的助理或技术顾问。也可考虑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申请专项贷款或赠款,用于信息披露规范的建立与健全工作,包括组织专题研
究,聘请国外或境外专家,选派工作人员出国培训、订购国外相关资料等。
五、组织实施
为做好完善信息披露规范的工作,应注意如下各点:
1、在内容上,(1)要逐步形成信息披露的基本观念与原则,如如何正确处理公开与保密的关系、简单与详尽的关系、法定最低披露义务与自愿披露责任的关系、市场需求信息与监管需求信息的关系等;(2)要尽可能兼顾国际惯例与我国国情;(3)要尽可能形成比较明显的层次
;(4)要尽可能将必要的规范纳入体系内,尽可能不再以临时性通知等形式规定实质性规范内容;(5)要不贪求数量与速度。
2、在形式上,(1)要以立法法为基本指导;(2)要在结构、体例、措词等方面尽可能保持统一格调。
3、在操作上,(1)要保持会内各部门协调一致,密切配合;(2)要处理好与财政部、中注协等相关部门的关系;(3)要尽可能广泛地吸收各方面的意见。

-------------------------------------------------------------
|附件:完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规范工作进度表 |
|-----------------------------------------------------------|
| 项 目 |草拟单位| 现状 | 年内工作 | 明年工作 |
|--------------------------|----|------|------|-------------|
|一、规范的制定与修订 | | | | |
|--------------------------|----|------|------|-------------|
|第一层次:内容和格式准则 | | | | |
|--------------------------|----|------|------|-------------|
|第1号:招股说明书 |发行部 |有正式公告 |年内修订 | |
|--------------------------|----|------|------|-------------|
| | | | |下半年修改,报表附注指引 |
|第2号:年度报告 |上市部 |有正式公告 | | |
| | | | |需修改并降低为编报规则 |
|--------------------------|----|------|------|-------------|
| | | |年内修改,增| |
|第3号:中期报告 |上市部 |有正式公告 | | |
| | | |加季报内容 | |
|--------------------------|----|------|------|-------------|
|第4号:配股说明书 |上市部 |有正式公告 | |修订 |
|--------------------------|----|------|------|-------------|
|第5号:公司股份变动报告 |发行部 |有正式公告 | |修订 |
|--------------------------|----|------|------|-------------|

|第6号:法律意见书 |法律部 |有正式公告 | |修改并降为编报规则 |
|--------------------------|----|------|------|-------------|
|第7号:上市公告 |发行部 |有正式公告 | | |
|--------------------------|----|------|------|-------------|
|第8号:验证笔录 |发行部 |有正式公告 | |修改并降为编报规则 |
|--------------------------|----|------|------|-------------|
|第9号:创业企业招股说明书 |发行部 |已初步定稿 | | |
|--------------------------|----|------|------|-------------|
|第10号:创业企业上市公告 |发行部 |已初步定稿 | | |
|--------------------------|----|------|------|-------------|
|第11号:创业板上市公司年度报告 |上市部 |已初步定稿 | | |
|--------------------------|----|------|------|-------------|
|第12号: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期报告 |上市部 |已初步定稿 | | |
|--------------------------|----|------|------|-------------|
|第13号:收购人持股报告 |上市部 |已初步定稿 |年内完成 | |
|--------------------------|----|------|------|-------------|
|第14号:要约收购报告 |上市部 |已初步定稿 |年内完成 | |
|--------------------------|----|------|------|-------------|

|第15号:要约收购被收购公司报告 |上市部 |已初步定稿 |年内完成 | |
|--------------------------|----|------|------|-------------|
|第16号:征集投票权报告 |上市部 |已初步定稿 |年内完成 | |
|--------------------------|----|------|------|-------------|
|第17号: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 |发行部 |已有初稿 |年内完成 | |
|--------------------------|----|------|------|-------------|
|第18号: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公告 |发行部 |已有初稿 |年内完成 | |
|--------------------------|----|------|------|-------------|
|第19号:增发意向书 |上市部 |有正式公告 | |需修改并纳入本系列 |
|--------------------------|----|------|------|-------------|
|第20号:招股意向书 | | | | |
|--------------------------|----|------|------|-------------|
|第二层次:编报规则 | | | | |
|--------------------------|----|------|------|-------------|

| | |已于11月颁| | |
|第1号:商业银行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 |会计部 | | | |
| | |布 | | |
|--------------------------|----|------|------|-------------|
| | |已于11月颁| | |
|第2号: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附注特别规定 |会计部 | | | |
| | |布 | | |
|--------------------------|----|------|------|-------------|
| | |已于11月颁| | |
|第3号:保险公司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 |会计部 | | | |
| | |布 | | |
|--------------------------|----|------|------|-------------|
| | |已于11月颁| | |
|第4号:保险公司财务报表附注特别规定 |会计部 | | | |
| | |布 | | |
|--------------------------|----|------|------|-------------|

| | |已于11月颁| | |
|第5号:证券公司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 |会计部 | | | |
| | |布 | | |
|--------------------------|----|------|------|-------------|
| | |已于11月颁| | |
|第6号:证券公司财务报表附注特别规定 |会计部 | | | |
| | |布 | | |
|--------------------------|----|------|------|-------------|
|第7号: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 |会计部 |已有初稿 |年内完成 | |
|--------------------------|----|------|------|-------------|
|第8号:证券公司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 |会计部 |已有初稿 |年内完成 | |
|--------------------------|----|------|------|-------------|
|第9号:房地产开发公司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 |发行部 |已有初稿 |年内完成 | |
|--------------------------|----|------|------|-------------|

|第10号:房地产开发公司财务报表附注特别规定 |发行部 |已有初稿 |年内完成 | |
|--------------------------|----|------|------|-------------|
|第11号: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的| | | | |
| |发行部 |已有初稿 |年内完成 | |
|内容与格式 | | | | |
|--------------------------|----|------|------|-------------|
|第12号:发行上市时模拟财务资料的编报 |未定 | | |明年完成 |
|--------------------------|----|------|------|-------------|
| | | | |明年完成,第12、13号的关 |
|第13号:收购、兼并和大比例重组时模拟财务资料的编报|未定 | | | |
| | | | |系需研究 |
|--------------------------|----|------|------|-------------|
|第14号:盈利预测的编制 |未定 | | | |
|--------------------------|----|------|------|-------------|

|第15号:独立审计师聘请、辞聘与变更 |会计部 |已有初稿 | | |
|--------------------------|----|------|------|-------------|
|第16号:募股资金使用情况的报告与审核 |未定 | | | |
|--------------------------|----|------|------|-------------|
|第17号:分部报告的编制 |未定 | | | |
|--------------------------|----|------|------|-------------|
|第18号:新股发行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指引 |发行部 |已有初稿 | | |
|--------------------------|----|------|------|-------------|
|第19号:首次定期报告的编制 |未定 | | | |
|--------------------------|----|------|------|-------------|
|第20号:关联交易公告 |未定 | | |6月颁布 |
|--------------------------|----|------|------|-------------|
|第21号:独立财务顾问报告 |未定 | | |6月颁布 |
|--------------------------|----|------|------|-------------|

|第22号:评估资料的编报 |未定 | | | |
|--------------------------|----|------|------|-------------|
|第三层次:规范问答 | | | | |
|--------------------------|----|------|------|-------------|
|第1号:如何弥补累积亏损并予公告 |会计部 |已有初稿 |年内完成 | |
|--------------------------|----|------|------|-------------|
|第2号:如何计算加权平均财务指标 |会计部 |已有初稿 | | |
|--------------------------|----|------|------|-------------|
|第四层次:个案意见与案例分析 | | | |上半年起步 |
|--------------------------|----|------|------|-------------|
|其他现有规范的整理 | | | |上半年列出目录、下半年整理|
|--------------------------|----|------|------|-------------|
|二、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规范汇编2001 |会计部 | | |明年1季度或3季度出版 |
|--------------------------|----|------|------|-------------|

|一、法律:公司法、证券法(中的相关内容) | | | | |
|--------------------------|----|------|------|-------------|
|二、行政法规:股票条例等(中的相关内容) | | | | |
|--------------------------|----|------|------|-------------|
|三、内容与格式准则 | | | | |
|--------------------------|----|------|------|-------------|
|四、编报规则 | | | | |
|--------------------------|----|------|------|-------------|
|五、规范问答 | | | | |
|--------------------------|----|------|------|-------------|
|六、其他相关法规(中的相关内容) | | | | |
|--------------------------|----|------|------|-------------|
|三、国外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范译丛 | | | |明年1季度开始分辑出版 |
|--------------------------|----|------|------|-------------|

|第1辑:IOSCO:跨国上市信息披露准则 |会计部 |已有初稿 | | |
|--------------------------|----|------|------|-------------|
|第2辑:SEC:财务信息的披露(RegulationS-X) |会计部 |已开始翻译 | | |
|--------------------------|----|------|------|-------------|
|第3辑:SEC:非财务信息的披露(RegulationS-K) |会计部 |已开始翻译 | | |
|--------------------------|----|------|------|-------------|
|第4辑:SEC:国外公司信息披露 |会计部 | | | |
|--------------------------|----|------|------|-------------|
|第5辑:SEC:收购兼并的信息披露 |会计部 |已有初稿 | | |
|--------------------------|----|------|------|-------------|
|第6辑:SEC:会计政策 |会计部 |已有初稿 | | |
|--------------------------|----|------|------|-------------|
|第7辑:SEC:高科技公司收入的确认 |会计部 | | | |
|--------------------------|----|------|------|-------------|
|第8辑:SEC:首会办会计公告 |会计部 |已有初稿 | | |
-------------------------------------------------------------



2000年12月23日

浙江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管理办法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管理办法

省政府令第265号


   《浙江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省长

   二○○九年十月十九日

 

  

  浙江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管理,保障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正常运行,保护和改善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镇污水集中处理,是指通过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接纳、输送并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城镇污水进行集中净化处理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包括污水集中处理厂以及接纳、输送城镇污水的管网、泵站和相关设施(不含工业企业未连接城镇污水管网的自有污水处理设施)。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工作的领导,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财政预算和其他渠道筹集资金,统筹安排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提高本行政区域城镇污水的收集率、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
  第五条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投入使用后污染物的处理及排放情况和排放污水的单位、个人纳管污水是否达标进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水利、财政、国土资源、公安、工商、质量技术监督、价格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义务,有权对污染环境和破坏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行为进行检举。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应当统一规划,配套建设。
  第八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污水处理、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水利等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市、县(市、区)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专项规划的要求,制定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年度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九条城镇建设应当按照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配套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或者预留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用地。预留的建设用地未经法定批准程序,不得改变用途。
  新建、改建、扩建城镇道路以及住宅小区的建设,应当按照专项规划的要求,同步建设相应的接纳、输送城镇污水的管网等设施,并同步投入使用。
  第十条新建、改建、扩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办理项目审批(核准)手续。
  第十一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污水处理设备、工艺与材料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强制性标准。
  仅具备处理生活污水能力的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应当经过技术改造,具备相应的处理工业废水能力后,方可接纳处理工业废水。
  第十二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完工并通过相关法定专项验收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组织竣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三条建设单位应当自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将项目竣工验收资料报送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建设单位应当自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20日内,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要求收集、整理项目档案资料,向所在地城市建设档案机构移交。
  第三章污水接纳与处理
  第十五条城镇污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其排放的污水达到纳管要求的,应当将污水排入城镇污水管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条件允许以其他方式排放的除外。
  鼓励企业对生产用水进行循环利用;鼓励宾馆、饭店、写字楼、住宅小区等建设中水回用系统,减少污水的直接排放。
  第十六条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需向城镇污水管网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排水户),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城市污水排放许可手续,取得城市排水许可证。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取得排污许可证的排水户,必须同时取得排污许可证。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以下简称运营单位)应当根据城市排水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的要求,与排水户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第十七条排水户的污水排放口至污水处理收集管网的连接管道,由排水户负责建设,并应当按照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接管井位、口径、标高、方式等要求进行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开通使用。
  运营单位发现排水户纳管污水超标,影响污水集中处理厂达标排放时,可以关闭相关排水户的纳管设备。
  第十八条排水户必须按照城市排水许可证与排污许可证确定的水质标准和水量排放污水;对排放污水不符合水质标准的,应当自建污水预处理设施进行预处理,达标后再排入城镇污水管网。
  第十九条禁止向城镇污水管网排放下列物质:
  (一)挥发性有机溶剂及易燃易爆物质;
  (二)氰化钠、氰化钾、硫化钠、含氰电镀液等有毒物质;
  (三)腐蚀管道以及导致下水管阻塞的物质;
  (四)不符合相应排放标准的医疗卫生、生物制品、科研、肉类加工等含有病原体及放射性的污水;
  (五)其他禁止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
  因意外事故致使含有前款所列物质的污水排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排水户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危害,并向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运营单位报告;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条污水集中处理厂的废水排放,应当执行国家有关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处理工业废水为主的污水集中处理厂的废水排放,应当执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环境影响评价批复中明确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二十一条污水集中处理厂的进水口、出水口、水处理关键部位以及重点排水户,应当安装水量、水质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并与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重点排水户由设区的市、县(市、区)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确定。
  在线监测监控装置投入使用前,应当经过依法检定;使用中的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应当依法定期检定。
  污水集中处理厂、重点排水户不得闲置和擅自拆除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对发生故障的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应当及时修复,并向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二条污水集中处理厂应当具备相应的污泥处置能力,对污水处理运行中产生的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污泥属于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危险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第二十三条运营单位应当依法向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相关统计报表。
  第二十四条单位和个人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污水处理费;缴纳污水处理费后,不再缴纳排污费,但超过纳管标准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加倍缴纳排污费。
  污水集中处理厂的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缴排污费;超过排放标准向环境排放污水的,应当依法缴纳排污费。
  污水处理费收取、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财政、价格、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订,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章设施保护和维护
  第二十五条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经相关部门批准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建、迁移或者拆除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第二十六条禁止从事下列影响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和危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安全的活动:
  (一)在污水管道、阀门、检查井等设施上面及污水管道两侧安全保护范围内取土、堆放物品或者搭建建筑物、构筑物;
  (二)擅自在污水管道上凿洞接管排水;
  (三)阻塞污水管道及出水口;
  (四)损坏或者移动井盖、井座、阀门井等设施;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活动。
  第二十七条工程建设涉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在项目开工前向运营单位查询地下污水管网情况。工程施工可能影响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安全的,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与运营单位协商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因工程施工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造成损害的,建设单位应当予以赔偿。
  在污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上下或者两侧埋设其他地下管线的,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并遵守管线工程规划和施工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八条运营单位负责污水集中处理厂、泵站、管网、再生水利用和污泥处置设施的维修养护。
  排水户负责自建的污水预处理设施和污水管道等的维修养护。
  运营单位和排水户应当保障各类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二十九条因工程施工、设备维修等原因,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需要临时停运的,运营单位应当提前48小时通知排水户。
  因设备大规模检修,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确需停运或者部分停运的,运营单位应当制定相应替代或者应急补救措施方案,并提前15个工作日向当地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通知排水户,并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公告。
  第三十条运营单位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因突发事件导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停运的,运营单位可以先进行检修,同时通知排水户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在1小时内向当地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恢复正常运行后,运营单位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当地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应急处理工作报告以及相应的评估报告。
  第三十一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维修养护的,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当制定中毒、窒息等事故抢救预案,进行有害气体浓度的检测;在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指定专门监护人员进行安全监护。
  第三十二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维修养护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支持、配合,不得阻挠和干扰。
  第三十三条电力部门应当保障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行的用电需求。因故确需停止供电的,电力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事前通知运营单位。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运营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规定取得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单位资质。
  运营单位的确定应当通过招投标等公平竞争方式进行。运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规定取得城镇污水处理特许经营权。
  第三十五条运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市、县(市、区)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终止特许经营协议,并实施临时接管:
  (一)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且在规定的期限内不予整改的;
  (二)因管理不善,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生产安全事故的;
  (三)擅自停业、歇业,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和环境安全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终止特许经营协议的其他情形。
  有关临时接管的具体方案,由实施临时接管的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制订,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六条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的规定,加强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依照各自职责查处违法行为。
  第三十七条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排水户纳管污水水质和污水集中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水质进行监督检测,对获得的检测数据,应当与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共享。排水户和运营单位应当配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测,如实提供有关情况,不得阻挠、妨碍检测。
  运营单位应当建立水质检测化验制度,并向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准确报送污水处理水质与水量、主要污染物削减量等信息。
  第三十八条排水户纳管污水超过排放标准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责令排水户限期治理,确保污水达标纳管。
  因排水户纳管污水超过排放标准导致污水集中处理厂出水超过一年不能稳定达到排放标准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暂停审批截污管网范围内新建涉水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三十九条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和运营单位应当设立公开电话和网站,及时受理公众对污水处理的意见和投诉,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处理并予以答复。
  对污水处理过程中发生的污染事件情况及处理结果,应当向公众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在新闻媒体上公布违法事实和处理结果:
  (一)未取得城市排水许可证向城镇污水管网排放污水的;
  (二)未按照城市排水许可证的规定向城镇污水管网排放污水的;
  (三)向城镇污水管网排放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禁止排入的物质的;
  (四)从事本办法第二十六条所禁止活动的;
  (五)相关单位未履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维修养护责任的;
  (六)运营单位在排水户纳管污水未超标的情形下随意关闭排水户纳管设备的;
  (七)因施工影响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安全而未与运营单位商定相应保护措施的。
  第四十二条污水集中处理厂超过排放标准向环境排放污水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第五十八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运营单位对污水集中处理厂运行中所产生的污泥未按照本办法规定进行处理而在陆域倾倒、堆放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向水体(含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岸坡)倾倒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三条因纳管污水严重超标导致污水集中处理厂设备损坏无法运行的,严重超标排放污水的排水户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四条污水处理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反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发放城市排水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的;
  (二)未按照规定的条件、程序授予运营单位特许经营权的;
  (三)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未依法予以查处的;
  (四)违法实施行政处罚和监督检查的;
  (五)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农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七条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