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商业部关于严格支票管理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1 17:10:57  浏览:824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商业部关于严格支票管理的通知

商业部


商业部关于严格支票管理的通知
商业部


据新华社反映,一些地区的商店为了推销商品,不认真执行支票购货制度,给犯罪分子开了方便之门,造成国家财产损失,为了严格支票的管理,现对支票购货和管理重申如下规定:
一、空白支票和支票印鉴,必须要有专人负责保管,防止被坏人偷盗,支票存根要同凭证一样保管,不得缺号。
二、空白支票原则上不得携带出门,确属必需的,要严格手续制度,经过领导批准,由出纳人员事先填写日期,抬头和用途,并及时督促报帐。
三、售货单位(包括零售、批发)对持支票前来购货的购货人,必须认真核对,一律要凭转帐支票购货。对于采用转帐支票购货的,必须验看购货人工作证或单位介绍信,与签发支票单位公章相符,才准予开票提货;对于采用转帐支票购买“专控”商品的,购货人同时应持有专控商品
批准单,售货单位才能供货,两者不同时具备的不得供应,发现疑点要向本部门负责人反映,进行核对,经过核实确有问题的应交由公安、司法部门处理。
四、零售单位不得贪图进货方便,将整本空白支票交批发单位保管,防止发生流弊。
凡不执行上述规定造成国家财产损失的,要追究单位领导和经办人员经济责任,赔偿部分或全部经济损失。由企业负担的经济损失,在税后留利或企业分成中开支。



1983年8月6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邮政用品用具监督管理办法

信息产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令

第13号

  <<邮政用品用具监督管理办法>>已经2001年7月11日第7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
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部 长:吴基传


                   二OO一年八月十日

邮政用品用具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用户合法权益,保证邮政通信网的正常运行,加强对邮政
用品用具质量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邮
政法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行政法则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邮政用品用具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活动。
邮政用品用具,是指进入邮政通信网中使用的具有国家标准、待业标准或其他影响邮
政通信全网运行效能的各类信封、明信片、专用包装用品、信简信箱、日戳、过戳机、邮
资机、条码生成器等。
邮政用品用具的具体目录由国家邮政局制定,经信息产业部批准后公布。


  第三条 国家邮政局负责全国邮政用品用具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邮
政部门根据国家邮政局的授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邮政用品用具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邮政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部门为邮政行业管理部门。


  国家邮政局邮政用品用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邮政局信函处理设备监督检验中心
是国家邮政局指定的邮政用品用具检测单位,负责邮政用品用具的检测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部门可以选择经过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认证具有邮政用品用具
检测资格的单位作为本省邮政用品用具的检测单位,并将检测单位的资质等情况报国家邮
政局备案。


第二章 生产监制


  第五条 国家邮政局根据产品的性质、使用范围和作用,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
市邮政部门对部分邮政用品用具进行监制,具体产品目录由国家邮政局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部门应当严格依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进行审查,并将
批准通过的生产单位名录报国家邮政局备案。


第六条 生产邮政用品用具的企业(以下简称生产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 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二) 具有生产相应产品的生产场地和设备(具体条件由邮政行业管理部门根据不同产
品的性质作出规定并公布);


(三) 有健全的质量管理和质理保证体系、具备一定素质的管理人员。


 属于特种行的还应具有相关主管部门核发的生产许可证明。


第七条 申请办理邮政用品用具生产监制证书的程序;


(一)生产企业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包括特种行业生产许可证明)及邮政用品用具生产
监制申请表向邮政行业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二)邮政待业管理部门根据综合平衡情况,对生产企业的质量体系进行宣查,并根据审
查情况填写邮政用品用具企业生产条件审查表;


(三)对审查合格的企业,邮政行业管理部门通知检测单位对申请监制的产品进行检测;
检测单位将产品的检测结果书面报邮政行业管理部门;


(四)邮政行业管理部门根据检测结果,为检测质量合格的生产企业颁发生产监制证书。


邮政行业管理部门根据应当在收到申报材料和检测结果后30日内作出是否同意或者批
准的决定。


  第八条 根据不同产品性质,生产监制证书有效期为二年或三年。到期后仍需继续生
产的,应在有效期届满前三个月提出续办生产监制证书的申请,并按第七条的规定重新办
理手续。


  第九条 邮政行业管理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取得生产监制证的企业名录。


  第十条 境外生产邮政用品用具的企业,其产品进入我国邮政通信网使用的,应当由
生产企业或其在我国境内的代理机构向邮政行业管理部门提出进网申请,并提出生产企业
的注册、资信证明及其产品质量保证措施等资料,邮政行业管理部门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
综合平衡,通知检测单位对其产品进行检测,对符合标准邮政用品用具颁发进网审批证书。


  第十一条 进网审批证书为一(批)次有效,需再次进入邮政通信网使用的邮政用品
用具,应重新办理进网手续。


  第十二条 在邮政通信网上试用尚未制定标准的邮政用品用具,应当报送国家邮政局
对其生产、销售、使用进行专项核准,生产、销售和使用单位在核准的范围内组织生产、
销售和作用。


第三章 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通过邮政用品用具生产监制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组织生
产,接受邮政待业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邮政行业管理部门对通过生产监制的生产企业进行年检,对存在的问题提
出整改意见。未通过年检的生产企业不得继续生产邮政用品用具。


第十五条 取得生产监制证书的邮政用品用具生产企业不得从事下列行为:


(一) 降低产品质量,生产不符合标准的产品;


(二) 使用过期的或未通过年检的产产监制证书生产邮政用品用具;


(三) 转证或出售生产监制证书;


(四) 其他违反法律、法规或本办法的行为。


  第十六条 未经邮政待业管理门市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生产已经实行生
产监制的邮政用品用具;不得伪造、冒用、盗用生产监制(进网审批)证书


  第十七条 对已实行产生监制的邮政用品用具,销售和使用单位在进货时应当查验生
产企业的生产监制(进网审批)证书,并记录有关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和使用
未经监制和审批的邮政用品用具。


  第十八条 对暂未实行生产监制,但已制定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邮政用品用具,
应当生产、销售和使用符合标准的产品。


  第十九条 对带有“中国邮政”、“邮政特快专递”、“EMS”等邮政专用名称或
邮政专用标志的邮政用品用具,已实行生产监制的,生产企业只能将产品提供给邮政企业,
未实行生产监制的产品,生产企业未经邮政企业的委托,不得擅自生产;非邮政企业不得
经营带有邮政专用标志的用品用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带有邮政专用标志的
用品用具。


  第二十条 邮政待业管理部门对邮政用品用具的生产企业和销售场所进行检查时,被
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据本办法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和证明。
邮政待业管理部门对被检查单位和个人提供的资料和证明负有保密义务。


  第二十一条 邮政行业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对通过监制邮政用品用具进行质量抽查,并
发布质量通告。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由邮政行业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
,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处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收回其生产监制证书。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的,由邮政行业管理部门责令其停
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予以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处3万元
以下罚款;由此给用户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由邮政行业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邮政法实施细则>>予以处罚。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逃避和拒绝接受邮政行业管理部门检查的,
由邮政行业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擅自在邮政通信网中试用未通过邮政行业管理部门专项核准的邮政用品
用具的,由邮政行业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试用活动;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 邮政待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
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关于上市公司、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做好与新会计准则和制度相关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上市公司、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做好与新会计准则和制度相关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

证监会计字[2001]14号

各上市公司、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

  2000年年末及2001年初,财政部相继发布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等8项准则的通知》(财会[2001]7号)、《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财会[2000]25号)和《关于印发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制度〉有关政策衔接问题的规定的通知》(财会[2001]17号)。为了做好上市公司、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与新会计准则和制度相关的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上市公司、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应认真学习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和制度。

  二、上市公司应按如下原则做好2001年中期报告的信息披露工作。

  (一)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制度及其补充规定,编制2001年中期报告中的比较财务报表;在比较财务报表中增加一栏,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制度及其补充规定披露2000年年度利润表数据;披露按照新会计准则和制度及其补充规定计算的2000年度相关财务报表数据和指标;在财务报表附注说明新会计准则和制度及其补充规定对公司2000年度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二)应确保2001年中期报告中比较财务报表及相关数据和指标的准确性。如果2001年年度报告中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比较财务数据和2001年中期报告相应数据不同,公司董事会应在2001年年报中对差异的原因及其影响作出解释,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在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及委托贷款计提减值准备时,应参照《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有关事宜的通知》(证监公司字[1999]138号)和《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证监会计字[1999]17号),履行必要的程序。

  (四)因本次会计政策变更,导致2000年末未分配利润为红字的,公司董事会应在履行必要的程序后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应按如下原则做好与新会计准则和制度相关的信息披露工作。

  (一)已公开发行股票、但尚未上市的公司应在上市公告书的显著位置披露新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财务指标、以及其他有关内容的具体影响。

  (二)2001年6月30日前已经获发审委审核通过的公司,应在招股说明书显著位置补充披露新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财务指标以及其他有关内容的具体影响。

  (三)2001年6月30日前未能够获发审委审核通过的公司,其申报材料中三年又一期财务报告及相关数据和指标应按新会计准则和制度编制。

  (四)公司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编制的盈利预测应按新会计准则和制度编制。

  (五)因本次会计政策变更导致以前年度利润超分配的,公司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弥补,以避免损及新股东的利益,并在招股说明书中对此予以披露。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年六月二十六日